恒瑞盈 县域集采大年,联影翻身、迈瑞下滑,核心部件商成意外赢家;影像械企半年报有点不一样,20亿中央资金,谁能抓住新救命稻草
文章来源:械友之家恒瑞盈,未经械友授权不得转载
上个月,20亿中央专项资金砸下来!
财政部明确这笔钱要砸向县域医共体建设,尤其是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,这笔钱加上5月已下拨的95.08亿,今年中央财政给公立医院改革的补助已超115亿。
且明令禁止用于基建、工资等“非关键处”,只准投在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上。
而影像互认的推进,意味着县域医院要大批换用标准化、高质量设备,这对被集采压得喘不过气的械企来说,是明晃晃的新机遇。
而就在这政策红利释放的节点,影像械企的半年“成绩单” 也一一出炉。
2025年本就是县域医共体大影像设备(MRI、CT、DR、彩超等)集采的“大年”。
有的企业抓住了费用管控与海外拓展的机会,实现翻身,有的企业还在集采的价格战里挣扎,还有的企业靠核心部件风生水起。
展开剩余87%到底谁抓住了机遇,谁还在泥潭里挣扎?咱们接着往下看。
2021-2025年8月国内县域医共体采购规模及同比变化
数据来源:众成数科MDBI县域医共体市场监测看板
械友小编就说说县域集采这股风,到底把影像械企吹向了不同的方向?
首先得明确一个大背景:
2025年是真真切切的县域医共体集采 “大年”,MRI、CT、DR、彩超这些大影像设备,作为基层医院升级的 “刚需装备”,几乎全被纳入了集采范围。
之前不少人猜测,集采会让行业迎来 “大洗牌”,但谁也没料到,半年时间过去,企业间的差距会拉得这么大。
先说说最受关注的“头部双雄”—— 联影医疗和迈瑞医疗。这两家企业就像两个极端,一个逆势增长,一个遭遇下滑。
联影医疗今年上半年的表现,说是“翻身仗” 一点都不为过。
半年报数据显示,总营收达到60亿元,同比增长13%;更关键的是,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5.03%、21.01%,要知道之前联影的盈利数据可不是这样,这次算是彻底 “由绿转红” 了。
联影能实现逆袭,核心原因有两个:
一是费用管控到了极致恒瑞盈,二是业务结构在优化。
大家可能没概念,联影有8000多名员工,但行政岗位只有44人,占比仅0.54%,就算放在整个制造业里,这个比例都低得惊人。
而且它的新业务增长很亮眼,海外收入同比涨了22%,达到11.42亿元,占比提升到19%;服务业务收入也大涨32%,占比13.56%。
不过有意思的是,刨去这两块业务,国内影像设备收入只增长了7%,这也能看出国内集采带来的压力确实不小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联影已经盯上了超声领域,明确说多款超声新型设备进入临床验证阶段,还要“加快在全球市场的拓展速度”。
要知道,超声可是迈瑞影像业务的 “基本盘”,这意味着用不了多久,联影和迈瑞的 “超声之战” 就得拉开序幕。
再看迈瑞医疗,作为“医械一哥”,它今年上半年的影像业务表现却有点让人意外。
影像产品收入33.12亿元,同比下滑23%,就连公司层面的净利润都下降了 33%。
不过迈瑞也不是毫无亮点,它的影像业务国际营收占比已经提升到62%,超高端超声系列半年就卖了近4亿元,快赶上去年全年的销量了。
现在两家企业还有个有意思的对比:
迈瑞总营收远超联影,但在医学影像这个交集领域,联影的收入已经超过迈瑞了。
而且目前二者还没形成直接竞争——联影没推超声产品,迈瑞的影像业务主要靠超声支撑,等联影超声产品落地,这场 “双雄对决” 只会更激烈。
如果说联影和迈瑞还有“看点”,那其他几家企业的半年报,就多少带点 “愁云惨淡” 的味道了。
迈瑞医疗官网
最典型的是万东医疗,它上半年以 20% 的营收增速,成了头部企业里增长最快的,8.43 亿元的收入,主要靠产品结构升级和集采中标。
可尴尬的是,净利润却同比下降 40%。这就相当于,万东靠着集采拿到了更多订单,却没赚到钱,活脱脱是 “亏本赚吆喝”。
东软集团的情况是“稳中有忧”,医疗业务收入同比只降了1%,看似稳定,但公司层面净利润暴跌43%,半年营收46 亿元,净利润却只有0.56亿元,净利率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开立医疗的日子更不好过。作为主打超声和内窥镜的企业,上半年总营收 9.6 亿元,同比下降 5%,核心的彩超业务收入5.5亿元,下滑10%;净利润更是直接暴跌 73%。虽然开立在集采中也拿到了一些份额,但显然没抵消掉价格下行带来的压力。
不过在一片“愁云” 里,也有意外惊喜 —— 做数字化 X 线探测器的奕瑞科技,成了行业里的 “清流”。
上半年奕瑞收入10.67亿元,同比增长4%,这个增速不算特别突出,但净利润增长率却高达9%,更关键的是,净利润占收入的比例达到 31%,盈利能力远超其他做整机的企业。
这就像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电池厂商,当整车厂还在打价格战时,核心部件商反而能靠技术壁垒稳住利润。
奕瑞的表现也给行业提了个醒:在集采压价的大背景下,不一定非要挤在“整机赛道” 里内卷,深耕核心部件,或许能找到更稳健的生存方式。
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,面对集采的冲击,这些企业就没什么应对办法吗?其实还真有,而且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。
“出海找增量”。
现在 “不出海就出局” 几乎成了医疗行业的共识,影像领域也不例外。
上半年,汕超(超研股份)和理邦的境外收入已经超过境内; 迈瑞、开立、康众的国内外收入几乎持平; 联影的境外收入占比也从IPO时的不足10%,提升到了19%。不过出海也有烦恼,关税和汇率波动就像悬在头上的 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,所以不少企业开始布局全球供应链、在海外设子公司,就是为了化解这些风险。
“降本增效”。
这一点联影和迈瑞做得尤为极致,除了精简行政人员,迈瑞2024年近2.2万员工中,行政人员仅257人,占比 1.19%;康众医疗甚至对研发团队进行 “结构性优化”,目的就是提升效能、控制成本。
在利润被压缩的当下,“抠成本” 成了很多企业的必修课。
“研发求突破”。
虽然有的企业缩减了研发人员,但整体研发投入依然 “不含糊”。
比如辰光医疗,上半年研发投入占比超30%,金额同比增加34.47%,即便影响了利润也不退缩 ——因为它正处于 “从磁共振核心部件进军整机” 的关键转型期,必须靠研发破局。
不过研发也讲究 “精准”,康众就明确说 “聚焦降本增效目标”,不再盲目投入。
最后咱们聊聊现状和未来。
看完这10家企业的半年报,能明显发现一个共性:集采冲击下,几乎所有企业都面临 “收入平稳或微增、利润明显下滑” 的困境。
就像有人说的,“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”,在县域集采的大环境下,没有哪家影像械企能独善其身。
但换个角度看,行业的“洗牌” 也在加速。
有的企业靠核心部件站稳脚跟,有的靠出海找到新空间,有的靠极致降本熬到转机。联影的翻身、奕瑞的稳健,都说明即便在 “至暗时刻”,只要找对方向,依然能看到希望。
你觉得哪家企业能在这场“淘汰赛” 中笑到最后?说说你的看法吧。
注: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,本文中对官方政策的相关解读,仅代表本平台观点,内容以官方文件为准。
械友医疗
医院各科室设备、耗材清单汇总,找产品、对需求,来械友医疗恒瑞盈,助你抢占医械市场新机遇!
发布于:山东省信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慧仁策略 今天起,走路姿势请调整一下
- 下一篇:没有了